王家人带了不少礼品过来,虽然碍于礼节,不能当场打开,但陆川猜测,肯定不会是便宜货。
对于收礼这个事情,陆川和谢宁讨论过,他们帮忙找回孩子,也算是王家的恩人,不如大方收下礼品,也好安对方的心。
见陆川他们收下礼品,王家父母都松了一口气,人家帮了这么大的忙,这点礼对他们王家来说不算什么,就怕对方不肯收。
收礼过后就是各种客套。
先是孩子的父母,然后是孩子的祖父母,再到王允知这个叔叔,他们一家人轮番上阵,言辞又是感激又是夸耀。
陆川哪里见过这场面,他是最不擅长应付长辈的,全程只能微笑表示谦虚,由谢宁来应付。
谢宁以前在家时,这种人情往来都是他娘或大嫂应付,现在轮到他自己,只能赶鸭子上架,跟他们交谈起来。
好在王家人也是懂分寸、知礼节的人家,没多久就瞧出了主家的不自在,交谈了一会儿后就提出了告辞。
至于报恩什么的,小儿子王允知和陆川同在国子监读书,以后让他多照应一些,也算全了这份恩情。
王家人临走之际,王家嫂嫂拿出了一样东西,是当朝阁老林大人的名帖。
王家嫂嫂乃是林家二房的嫡女,林阁老的亲孙女,这次能指挥得动京兆府、兵马司、城门守将三方合作,是林阁老出的力。
王家父兄皆是翰林院中人,素有清名却没有什么权力,不如林阁老能耐大。
这张名帖是林氏亲自回娘家,求了她祖父才得到的,阁老的名帖可是非常珍贵的。
林氏笑眯眯地递给谢宁:“这是我祖父的名帖,以后若有什么需要,可递这张名帖到林府找我祖父。”
陆川和谢宁对视一眼,不知该不该收下,陆川也没想到随手帮的一个忙,竟有这么大的回报。
最后谢宁还是决定收下,他们谢家是武将,陆川将来要走文官路子,提前结交一个文官重臣,对他将来当官也有利。
陆川和谢宁目送王家的马车离去,直到最后一辆马车转弯不见踪影,才双双松了一口气,迎来送往招待客人也不是件容易事。
谢宁决定,以后要对他娘好一些,他娘主持中馈这么久,着实辛苦了。
两人调整了一下心情,准备往里面走去。
正巧这时报社的人来报信,谢宁这才想起他今天还没关注过报纸的售卖情况如何。
第83章 销量
“见过东家,见过陆先生,截至现今,去卖报的报童已陆陆续续都回来了,快则一个时辰,慢则两个时辰,全都卖光了!!!”
来报喜的正是张俞白,原来茶馆的小二来福,现在在报社当记者。因为跟谢宁有过几面之缘,和陆川的关系也不错,被荣斋先生派来报信。
谢宁和陆川皆露出惊诧的表情,报纸是新兴的东西,没有做过任何宣传和打样,竟有这么多人买?!!
陆川对报纸的最终销量是有自信的,但也做好了前期销量惨淡的准备,只要有部分人买,他相信报纸上的内容,一定会吸引更多人来买。
但也没想到一开始就能有这个销量,没有经过时间的传播,就这么迅速地传开了?
其实这其中有谢宁的功劳,之前他教谢宁学的一些标题,谢宁直接运用到卖报中,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的兴趣,基本粗略看过报纸的人,都愿意花三文钱买上一份。
谢宁激动道:“全卖光了?!”
张俞白兴奋地点头:“没错,卖光了!”一个上午的时间,就卖了一千二百份,比他们想象中还要好。
这批卖报的小孩,正好是二十四个人,分为十二个小组,一组拿了一百份报纸。卖完报纸就回报社集合,每组都拿回了三百文钱,没有一个贪污。
谢宁从来没有想过,这些小孩会拿着钱跑路,京城可是他二哥的管辖范围,除非他们不想在京城混了,否则躲到哪里,都会被揪出来。
况且一百份报纸才三百文钱,为了这点钱连生存的地方都丢了,他相信那些小孩还没那么傻。
不过在北城卖报的小组,遇到过有客人硬要讲价,把三文钱讲到两文钱,他们谨记报社的嘱咐,遇上讲价的客人,直接躲开不卖了。
三文钱是最低的价格了,报纸需要统一定价,他们不会涨价,但也不会由着别人压价。
谢宁转身看向陆川,对着他重复了一遍:“第一批报纸卖完了!”
陆川含笑看着谢宁,附和道:“没错,卖完了,我们印的五万份报纸,相信一定能卖完。”
谢宁嘿嘿一笑,整个人兴奋得不行,连午膳都不想在家用了,迫不及待想要去报社看看。
陆川今天的功课昨晚就已经完成了,便跟着谢宁一起去报社,并让荷花去外面打包些饭菜,送到报社去,跟大家提前庆祝一下。
他们来到报社的时候,报社里的人都在,还有那些卖报的小孩,也都挤在一间屋子里。
不过报社的人跟那些报童发生了一些争执。
所有的报童都回来后,一一清点过卖报的钱,荣斋先生便按照之前说好的,卖出十份报纸给一文钱提成,一组卖出了一百份,一个人能分到五文钱。
报童们排着队接过五文钱,小心翼翼的攥在手心里,他们的衣裳没有口袋,铜钱没有地方放,而且攥在手心里,才更让他们安心。
他们流浪多时,全靠乞讨活下去,现在他们也能挣钱了,靠自己的能力去挣钱。
若是有机会,谁会想当一个时常被人驱赶的乞丐呢!
正是这五文钱激励了他们,想要马上再领一百份报纸去卖,只要再努力一些,一天能赚十文到二十文钱不等。
那些小孩早早就从北城走到报社来,再从报社一路走到分配的叫卖区域,卖完报纸又得走回来,脚程就没停过。
据荣斋先生的观察,这些小孩基本都累得不行,再继续下来,怕是脚板要长泡了,现在却还在强撑着。
荣斋先生意思是,想让他们先休息休息,再继续去卖报。可他们都不同意,即便是年龄最小的小溪,也不肯在报社休息。
不过他们不肯休息,荣斋先生就不让他们领报纸,大河领着一堆报童在哀求荣斋先生,双方僵持不下之时,陆川和谢宁来了。
“这是怎么了?”谢宁刚踏进屋子,便看到这幅场景,不由问道。
听到谢宁的声音,荣斋先生也不管那些小孩,朝谢宁迎了过来。
“东家来了,陆先生也来了?”
谢宁现在的身份是报社的老板,所以即便经常来报社发号施令,也没有暴露他是报社主编的身份。
至于陆川,是东家的夫君,跟东家是一家的,在报社的人眼里,都是老板。
谢宁对报社记者的培训,都是通过书信联系,那些资料通过荣斋先生发给记者,记者学习了做完功课,再由荣斋先生收起来,送给谢宁点评。
就这样,谢宁的主编身份瞒得死死的。
“我们过来看看,听张记者说,早上第一批报纸卖完了?”谢宁问。
闻言荣斋先生嘴角的笑意想压也压不住,他说:“是啊,一共一千二百份,全卖光了!”
来的路上,本来谢宁激动的情绪已经平复了一些,听到副主编的这句话,还是忍不住弯了眉眼。
“我让人买了饭菜送来,给大家加几道菜,你们也一起吧!”后面那句话是对着那群报童说的。
报社是包中饭的,由之前谢明救出来的那个哥儿来做饭,他叫黎星,就住在报社的后院,平时等报社的人下值回家了,才来前院打扫卫生。
临时招来的这些报童,谢宁很大方地给他们包了三餐,他们居无定所、三餐不继,现在在给他干活,他能帮一点儿就是一点儿。
由于多了二十几张嘴吃饭,黎星忙活不过来,荣斋先生还特意请了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娘,给他打下手。
这些报童平时吃的都没有什么油水,为了防止他们肠胃不适,谢宁让黎星这几天做饭清淡一些,所以没有多少荤腥。
早上是素馅的包子,中午便是加了一点肉沫的青菜粥。他们还不知道报社中午也提供吃食。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