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三位男生的表现同样稳定,成绩在参赛选手中居于中游。
轮到顾凯兴时,他意外遇到了一道古怪的英语题:“In the English dictionary, which word is always spelled incorrectly?”(在英语词典中,哪个词永远拼写不正确?)
这类脑筋急转弯的题目看似刁钻,实则是考选手的反应力和跳出惯性思维思考的能力。
想会逗乐子,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脑子转的快。平日里热衷编段子的顾凯兴,时常还去参考高老师推荐的国外情景喜剧,对一些英语谐音、文字游戏梗也驾轻就熟,这种脑筋急转弯可难不倒立志成为喜剧演员的顾凯兴。
“答案是‘incorrectly’(不正确)”
一边自言自语,他一边照着屏幕上的原题把这个词拼写下来。
果然,路障消失,眼前出现的竟然就是这个迷宫的出口!
接下来两棒的选手杨陶璐和许岩,迎来的障碍考验不再是智力,而是体力与身体灵巧度的双重挑战。
杨陶璐的关卡颇有几分像高一时玩过的“跃动格子”,必须踩在指定颜色的色块上,一步步跳到对岸,如果中途踩错了任意色块,则会被判定失败,必须从障碍的起点重新开始。
身高刚过一米五的杨陶璐本就为自己的身高感到苦恼,这关卡更是直戳她痛处,尤其是最后两个色块间的距离跨度之大,连一个成年男子也只能勉强跃过,而对于她的小短腿而言,无异于天堑。
最后两个色块一左一右,也像两大护法一样,拦住杨陶璐的去路。
尝试了几次都失败,她气喘吁吁,精疲力竭,眼看已经没有什么力气。
再这样硬撑下去只会白白消耗体力。
杨陶璐抬头看向场外观众的方向,想到前几棒的队友至今未使用过“场外求助”功能,犹豫片刻后,最终选择了向场外同学寻求帮助。
求助信号一发出,场外的10班同学却集体傻眼——他们通过屏幕可以看到杨陶璐正在挑战的内容,这是纯粹依赖身体条件的关卡,按照规则,场外观众又不能作为“外援”替她进去闯关,这信号发得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第314章
其实,无论是其他班级的选手,还是来此团建的白领,大多会将场外求助机会留给解算术题或逻辑难题时使用,毕竟,场外观众可以利用手机、计算器等工具快速解答,效率远胜于场内选手的心算。
然而,10班的同学有点轴,前面的田潼曦和曹毅在遇到计算题时都选择硬扛,宁愿多消耗几秒时间完成任务,也不愿浪费求助机会。
他们的想法很一致——越往后,题目难度可能越大,将求助机会留给可能真正需要这些机会的队友,才是明智的选择。
结束自己那一棒,回到候场区观战的沈建也很懵,要是能把他那一棒和杨陶璐调换一下顺序该多好!
沈建那一棒的障碍是一道英语题,连线单词和对应的图片。
虽然他试了几次最终通关,可若是让身为英语课代表的杨陶璐闯这关,速度肯定更快。
而沈建这个练跳高的体育特长生,别的没有,唯独一双大长腿惹人瞩目。若是让他去闯踩格子的这一关,可能连跳都不用跳,只要跨个大步,就能轻松迈过。
若是换成潘梦影,她或许能够凭借灵活的肢体,做出近乎横劈叉的动作,同时踩到那两块间距极大的格子。
但杨陶璐不行。她既没有沈建那样的大长腿,也没有潘梦影的柔韧性。她选择求助场外观众,其实也是无奈之举。
反正自己是倒数第三棒,队伍正好还有三次求助机会至今未用上,不如碰碰运气,说不定场外会有个脑子转得快的人,能给出些靠谱的建议。
说来也巧,看到杨陶璐面临的局面,舒惠静忽然灵光一闪。他想到了去年自己在跳舞毯上的表现。
当时,舒惠静挑战了一首名为《尘埃》的高难度乐曲,需要同时踩下三个方向的箭头。其他人都认为这是曲目舞步设计的bug,但舒惠静却凭借手脚并用的策略,成功通关。
这会儿,他眼睛一亮,琢磨起来:杨陶璐是否也能采用类似的方式呢?毕竟,关卡的要求只是正确颜色的格子上感应到一定重量,同时错误的格子上没有重量,并没有规定必须用脚踩。
“试试手脚并用!”舒惠静从看台上站起,冲着挂在10班看台前方、能连接到杨陶璐耳麦的话筒高喊,“用手撑在远处你够不到的那块砖上,身体倾斜下去,小心,别让其他部位碰到错误颜色的砖!”
杨陶璐一愣,没想到真有人出这么异想天开的主意?她低头看了眼那块离自己一米多远的砖,心里嘀咕,这不会是个馊主意吧。
不过转念一想,反正跳了这么多次都失败了,不如试一试。
她打算整个人倾斜下去,可把手撑在地面似乎对胳膊的损伤太大了。
又想了想,她脱下校服外套,卷在手里当作缓冲。他蹲下身子,尽可能降低身体重心,减轻对手肘的冲击力。
第一次尝试时,因为过于担心受伤,她的膝盖下意识触地。
尽管迅速将膝盖抬起,但部分错误的地砖还是感应到了足够重量,挑战失败。
不过,经过这一次尝试,杨陶璐也意识到,因为自己身体比较轻,整个身体下沉的重量带来的冲击力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
第二次,她摒弃了身体的自我保护反应,一个挺身,将双手搭上远处的地砖,双脚还稳稳踩在原来的格子上,摆出一个类似俯卧撑的姿势。
她屏住呼吸,尽力保持平衡。三秒钟的规定时间仿佛无限拉长,就在她几乎要坚持不住时,绿灯突然亮起,闯关成功!
成功走出迷宫后,下一位接棒选手是吴震寰。
他看到杨陶璐闯关成功,却满脸不高兴的样子,心里大致明白了缘由:其他班在迷宫游戏中派出的选手几乎清一色的体育好手,唯独10班与众不同,为了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,这次的选手名额除了呼声最高的顾青丽,其余七人都是在报名者之间随即抽签决定的。
杨陶璐遇到的困难,在其他班的选手眼里几乎不存在,毕竟,没有哪个班会派一个身高刚过一米五的女生参加这种项目。
顾青丽在第一棒积累的两分钟巨大优势,到了杨陶璐这一棒结束时,已被压缩到不到二十秒。
吴震寰来不及对杨陶璐多说什么。
他自己心里也很忐忑,他的体育不怎么样,个子也不高,报名纯属以为自己没有被选上的希望,瞎凑热闹,结果还偏偏抽中了签。
他的第一反应是弃权。可高老师说了,运动会就是玩——如果在高中这样的环境,还在运动会这样的场合,因为过度追求所谓的成绩,而让随机抽签的结果受到过多人为干预,那么孩子们这辈子恐怕也再也体会不到“公平”这个词的概念了。
这番话让吴震寰有些触动,但此时也不能打消他的紧张。他硬着头皮,上扬嘴角,对杨陶璐挤出一个勉强的笑容,仿佛在说:“没关系,看我的吧!”
吴震寰的迷宫闯关过程同样中规中矩,但当他看到迷宫里的障碍题时,却露出了惊喜的表情——这是一道比小学奥数“水池注水排水”问题稍稍复杂一点的应用题。
这道应用题的场景里有三个水池,水池一号位于最上方,注满后会向下方的两个水池注水,而下方的水池也同样有各自的注水管和排水管,以不同的速率流动。
高中生最擅长什么?就是这种在生活中几乎没有实际意义的理想化应用题嘛!
虽然不是什么天体运动规律的受力分析,但作为物理竞赛全国一等奖,吴震寰也很擅长计算这类差值问题——正所谓“虽不对口,但还挺专业”。
他迅速理清了注排水的关系与差值,三下五除二就解出了答案。
此前,迷宫闯关进度仅次于10班的是高三1班。这一关,他们派出的选手同样是个典型的实验班学霸,不过这位同学参加的是生物竞赛,计算起基因遗传概率来游刃有余,而面对这种纯数学问题则稍显吃力。
第七棒结束,吴震寰不仅没有像他担心的那样给10班拖后腿,反而将10班与第二名的差距重新拉大到40秒。
上一篇:无罪推定
下一篇:他们都抢着叫我Daddy
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!